鄉村老有所養這樣“兜底”(深度觀察去九宮格共享空間)——四川省射洪市農村養老服務可及性調查_中國網
農村養老服務,惠民生,暖民心。近年來,四川省射洪市健全服務體系,兜牢、兜住、兜準農村老年群體基本生活,提高了農村養老服務的可及性。截至目前,全市21個鄉鎮、282個行政村,60歲以上的19.27萬人基本實現老有所養。其中,1600多個需要社會救助的農村老人住進了養老院,2萬多名農村留守老人得到關懷和照顧,為破解農村地區“養老難”問題做出了有益探索。
廣覆蓋保基本,織密農村養老保障網
射洪市瞿河鎮鮮家溝村農村養老“愛心公社”,這個坐落在半山腰的院子整潔干凈,空地上種著菜栽著花。瑜伽教室一陣樂聲響起,在社工陪伴下,73歲的趙發先老人加入“壩壩舞”隊伍中,雖然舉手抬腿稍顯緩慢,但他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趙發先安心的養老生活,是射洪鄉村干部“敲門行動”敲出來的。“敲門行動”,就是要讓那時租場地些留守、獨居、空巢的農村老人,老年生活有人照應。
“趙老的老伴早年去世,兒子在外打工,家里沒人照顧。老人身體不好,行走不便,村干部幾次到趙老家‘敲門’,動員他就近到‘愛心公社’養老。”射洪市惠民幫扶中心主任廖小軍說。
同趙老不同,陳永同是被“巡”出來的農村養老服務對象。射洪農村常年活躍著一支“巡檢督查”隊伍,巡的是農村特困老人、困難戶,查的是農村老人的生活保障。
陳永同家住陽溪鎮天河村。老人行動不便,家中無人照料。在“巡檢督查”中,射洪市民政局局長王燦和工作人員一起,把老人接到了就近的射洪福利院金家分院。護工的精心照料,讓老人的身體一天天硬朗起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了。
“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居家養老的占絕大多數,在立足廣覆蓋基礎上,我們把養老服務重點放在失能、半失能和特困戶群體上。”射洪市委書記譚曉政說。
抓重點、全覆蓋。2021年,射洪開展農村敬老院改革,探索建立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設立3個市級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照護機構、8個鎮級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和多個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康養中心等。以社會化運營為主體、多元化普惠型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為載體,市、鎮、村三級農村養老體系形成了一張網,不漏一人一戶,兜牢了鄉村養老底線。
“農村養老服務可及性在于養老照料可及、便捷。夯實農村養老服務可及性基礎,在于農村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杜志雄說。
目前,射洪市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養老服務模式,提升了農村養老照護質量。
分類施策,提升農村老人獲得感幸福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農村養老有不同類型,在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并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的同時,需要分類施策。
農村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養老,必須采取兜底措施。
射洪福利院金家分院,是射洪市直管的集中供養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的社會福利院。走進福利院廚房,只見食品留樣柜、晨檢記錄表、物品消毒登記本等一應俱全。
福利院食堂里的飯桌設計很用心:圓弧形的桌角,為了避免老人撞傷;四邊內凹,老人可以借力起身。桌邊的半圓形孔吸引了記者注意,“福利院里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我們特意設計了這個專門用來放拐杖的孔。飯堂椅子不多,因為不少老人都坐輪椅。”福利院護理主管鄧英介紹。
手工坊里,桌上堆滿毛絨花盆,架上擺著紙質折扇,墻上貼著老人們獲得的獎狀……工娛屋里,各類手工制品排列整齊,都是老人們自己做的。“賣了花,在養老院還能掙錢!”陳永同說,第一次拿到收入時,他買了許多零食,和福利院里的老人、護工一起分享。
“一開始,是護工在網上學了做布花、紙花、塑料花、干花,然后教給大家。后來福利院打通了銷售渠道,現在老人們只要肯做,每月都有錢掙。”在鄧英看來,有的老人即使行動不便,但掌握了一技之長,也愿意用雙手干活兒。
金家分院共有6名護士,負責102名老人的醫療護理。從護士站門口寫滿注意事項的白板,到盒中有序擺放的小瓶分裝藥品,醫養結合守護著老人們的健康。“除飲食、用藥指導外,我們還幫助老人針灸、理療。”福利院醫療部門負責人毛文君說。
農村特困老人集中供養,關鍵是能集中、供得上、養得好。
沱牌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里,74歲的楊國明正在清掃院子。“頓頓有肉吃,日子好過。”提起在養老服務中心的生活,老人很滿意。
眼下,養老服務中心里有50多位老人,早上一起跳“壩壩舞”,閑暇開展適宜老年人的運動會,每月給大家過一次集體生日……院內親情墻上的老人笑臉照,拼成愛心形狀。楊國明說:“那是養老墻,也是愛心墻。這里,有家庭般的溫暖。”
“全市過去有30個鄉鎮敬老院,通過優化調整,我們把硬件設施較好、地理位置集中、管護水平較高的8家敬老院打造成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原集中供養的自理老人分片區入住。管理人員統一招聘、統一培訓、統一薪酬、統一管理。服務跟上來,養老的吸引力自然就提高了。現在,射洪區域性養老中心的入住率從30%上升到90%。”廖小軍說。
原本的生活習慣,讓不少農村老人散居山村養老。解決這些老人的養老問題,射洪又有啥招?
“針對農村留守老人,我們將養老服務送到家門口。”王燦說。射洪整合已建成的農村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居家養老設施,合理布局1小樹屋01個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網絡,力爭多為留守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家庭養老在我國農村仍居基礎地位,保證居家養老質量的基礎上推進特殊群體養老服務分類施策,是提高農村養老服務可及性的關鍵。”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說。
分類施策,久久為功。增設照護中心、增添適老設施,射小樹屋洪市農村養老統籌收養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養老服務,失能老人重在看護、失智老人全程陪護、留守老人悉心照料……截至目前,射洪農村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養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95%。
因人施策,提升農村養老差異化服務
每個農村老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況,農村養老如何針對不同養老對象因人施策?
走進射洪市康壽頤養服務中心,理療室里,5個床位一字排開,老人有的躺在床上,進行針灸治療;有的扶著欄桿緩慢行走,鍛煉腿部力量。“我們的獨立醫療區,由射洪市人民醫院、射洪市平安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負責,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服務中心主任林春華介紹。
養老臺賬制度走進了養老院,因人施策有了準確依據。
眼前是厚厚一摞臺賬,每一個老人的身體狀況、家庭背景、愛好習慣、養老醫療措施、食膳菜譜供應、跟蹤養護人員、醫衛人員服務,條條記錄,明明白白。
“臺賬是我們提高養老服務的根據,老人身體變化情況臺賬會隨時更新,因人而異,因人施策。”林春華說,“中心設置了自理區、半護理區、全護理區和失智區,劃分5個護理等級,按照老人情況制訂個人護理計劃。”
在金家分院,哪些老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哪些存在噎食可能,毛文君都記在心里。“我們這兒全失能老人有28個,半失能老人74個。我們不僅有紙質版臺賬,還有數字化臺賬,在云端處理養老服務所有事項。”毛文君說。
與自理老人不同,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多行動困難,有的甚至長期臥床,需要專人照管。金家分院21個護工擔起了重任,定期擦浴、協助翻身,飲食護理、加強鍛煉,盡力讓老人過得舒適。
“一村一專干”,為增強農村養老服務個性化提供了支撐。
2022年,射洪市民政局投入200萬元,打造“一村一專干”農村養老照護模式。每個村確定一名養老照護專干,負責留守老人的尋訪、關愛與幫助。
沿著曲曲彎彎的鄉村小路,轉過一片蜜柚林,我們跟著瞿河鎮南泉村養老專干羅林霞來到百歲老人鄧云賢的家。
每天一大早,鄧老出門遛彎就直奔村委會里找小羅。小羅是老人家的“親人”,每周至少上門兩回,幫助老人家打掃衛生、整理東西、修剪指甲。
“有些求助,老人可能對鄰居說不出口。我們不一樣,隔三岔五登門,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幫助解決。”羅林霞說,為讓老人更安心,她還和老人子女建立聯系,通過手機視頻通話,讓老人獲得遠方的親情慰藉。
在鄧云賢老人胸前,掛著一部手機,簡單3個鍵,能讓他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找得到人。廖小軍說,“農村養老正在跟上數字化步伐,僅2023年射洪就給農村留守老人發放了1000臺卡片手機,每年給每部手機充值216元,讓留守老人放心使用。”
射洪市市長王能表示,“因人施策,是衡量農村養老服務可及性的重要尺度,今后還要在提升農村養老個性化服務質量方面多下功夫。”
強機制增活力,推進農村養老提質增效
讓農村養老事業可持續,錢從哪里來?人才從哪里來?養老機構和平臺如何搭建?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如何協同?
射洪進行實踐探索。圍繞完善基本養老服務、發展普惠養老服務、因地制宜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目標,引導經營瑜伽教室主體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激發市場化潛力,為群眾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養老服務。
公辦養老,增加財政投入。
“從2021年射洪開展農村養老改革以來,全市累計投入6500多萬元,重組和改建了3個市級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照護機構、8個鎮級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為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夯實了基礎。”王燦說。
射洪地方經濟基礎較好,自有財力有保證,再統籌中央和省級的農村養老保障資金,為農村養老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障。按照現有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公辦養老機構每吸納一個老人養老,政府每月綜合補貼700元左右,小樹屋通過新農合每年補貼150元給所有老人購買農村醫療保險,醫療費用按照新農合相關規定報銷。全失能、半失能老人按照每月每人1800元和1500元補貼,老人在公辦養老機構可以安心養老。
在天仙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里,老人們有活兒干。“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樂意行動起來,干點力所能及的事,參與服務中心各項工作。”中心負責人何周滿介紹,“別的不說,僅養家畜這一項,一年就能節約公辦養老支出六七萬塊錢。”原來,不同于其他養老院直接從市場采購食材,天仙養老服務中心是買來半大家畜,由集中供養的老人負責喂養,這讓有勞動能力的老人一下子找到了實現價值的方式。
“強化和完善公辦養老機制,通過激發養老對象內生動力,實現了養老對象通過勞動補貼養老。”王燦說。
引入市場活水,激活社會力量養老。
政府出場地,企業來運營。利用原有的養老院,通過公辦民營方式,讓留守老人有個溫暖的家,“愛心公社”應運而生。
去年3月,鮮家溝村“愛心公社”開張。每月吃飯400元、住宿費500元,加上六七百元護理費,趙發先在外地打工的兒子算了筆賬,連聲說:“劃算!”如今,老人不僅每天有人陪護、一日三餐有著落,還常參加手指操、“壩壩舞”等活動,心情越來越舒暢。
市場化養老服務價格是否實惠?機構運營是否可持續?
廖小軍介紹,市場化養老服務機構每月需要養老對象支出1500元左右,相關補貼標準和醫療費用報銷參照公辦養老機構執行,農村家庭可負擔。與此同時,政府負責運營機構硬件建設和設施設備添加,按照養老對象每人每月80元提供運營補貼,運營機構能夠可持續發展。
為啥叫“愛心公社”?負責人楊溢娓娓道來:“我們這有愛心養護院、愛心社工站、愛心小市場、愛心小廚房、愛心診療室‘五心服務’。”老人可以享受助餐服務,還能把自家種的蔬菜、養的家禽、種的糧食拿到愛心小市場來賣,貼補家用。
翻開愛心小市場的交易明細賬,南瓜、冬瓜、雞蛋……一項項記得密密麻麻。“住在我們這兒的老人多會選擇兌換購物券,用來吃飯、理發、洗澡。”工作人員杜艷介紹,老人們每天在小院里鍛煉半個小時九宮格以上,也能領券。現在,鮮家溝村“愛心公社”已有30多位老人入住,還為周邊不少老人提供助餐服務。
適應農村養老群體變化,兜底線、保基本、促發展,從依靠政府投入推進農村養老,到構建和完善農村家庭養老、公辦養老、多元化普惠型養老等相結合的新模式,小樹屋射洪正在推動農村養老轉型升級,推進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