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丨漫步澳門歷史城區 觸摸文化交融脈搏_中去九宮格空間國網
新華社澳門12月8日電 題:漫步澳門歷史城區 觸摸文化交融脈搏
新華社記者孟佳、郭雨祺
走進澳門歷史城區,仿佛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碎石路的小巷、滿載歷史的古老廟宇與教堂、融合了中西建筑風格的樓宇……訴說著這座城市400多年來的滄桑與輝煌。
回歸祖國九宮格后,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涵蓋媽閣廟、鄭家大屋、三街會館等22座建筑物和8塊前地。從明清時期海上商貿的港口,到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場所,再到回歸后多元發展的特區,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巷的背后都有動人的故事。
澳門的標志性建筑大三巴牌坊就坐落于這片歷史城區中。這是圣保祿教堂的遺跡,僅存的正面前壁如歷史的見證者,承載了澳門數百年家教場地的風雨。
每逢春節、國慶、回歸紀念日等,大三巴附近便會成為舉辦活動的重要場所。澳門特區政府常舉行“樂韻悠揚大三巴”音樂會,宣揚澳門世界文化遺產魅力的同時與市民游客同享悠揚樂韻,共度美好佳節。
離開大三巴,步行十余分鐘便來到葉挺將軍故居,這座革命先驅的故居承載著民族獨立與解放的記憶。回歸祖國后,為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特區政府多次對其加以修葺并對外開放。
“來之前不知道葉挺將軍還在澳門生活過,這是澳門與祖國聯結的鮮明見證。”一位來自內地的游客說。
沿著老街漫步,一棟碧綠瓦頂、朱紅窗戶的八角形中式小亭出現在街角。隱于鬧市的八角亭圖書館原為澳門中華總商會附設的書報室,是澳門最早對外開放的中文圖書館,也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圖書館之一。
置身于這座“迷你”圖書館中,有一種獨特的舒適感。這里不僅是讀書學習的場所,也是不少市民放松心情的好去處。“這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們希望通過它,讓更多人了解澳門的歷史與文化。”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副聚會會長陳淑怡說。
在澳門歷史城區,常常會與各式建筑不期而遇,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就是其中之一。
劇院外墻以綠色粉刷,間以白色的飾條,再配以墨綠色的門窗及紅色屋頂,在崗頂前地一片以黃色為主調的建筑中顯得獨立鮮明又不失和諧。劇院內部的裝飾簡約典雅,曾九宮格配備先進的舞臺設備,是當時欣賞音樂會、歌劇和戲劇的主要場所。
這座劇院在回歸后經歷過一次大規模修復,特區政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貌,是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
近年來,為了更好延續老建筑的生命,特區政府不斷開拓文化瑜伽場地設施空間及文物景點作為演出場地:在崗頂劇院舉行“法朵之夜”音樂會、在鄭家大屋舉辦環境舞蹈劇場……
“這些文化項目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也讓老建筑重新煥發活力。”特區政府文化局工作人員周劍明說。
游覽澳門歷史城區,不僅是眼睛和心靈的享受,還是味蕾的盛宴。幽深的巷子里隱藏著無數“寶藏”。豬扒包、葡式蛋撻、杏仁餅……這些美食都能讓游客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順著一縷清悠的茶香,便能邂逅一家教場地家百年老店。房梁上一塊略帶斑駁痕跡的木質訪談招牌上寫有“英記茶莊”四個大字,店內空間不大,布置得古色古香,幾排整齊的貨架上陳列著普洱、鐵觀音、茉莉花茶等多種茶葉。
“我們一直做平價好時租空間喝的茶葉,延續記憶中的味道。”英記茶莊的傳承人盧石麟說,如今時代發展很快、新產品很多,之所以堅持做傳統的味道,是因為“時間證明了老味道存在的價值”。
這家茶莊所在的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門歷史城區中最具生活氣息的地方之一。無論是傳統的糕點鋪、手工藝店,還是街邊的飯館、零售店,都散發著濃郁的市井氣息。
盧石麟已經在這里生活了66年,他認為這棟老房子如茶葉一樣“有傳統的味道”。對眾多像盧石麟這樣的澳門市民來說,歷史城區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區政府通過修復和保護這些老建筑,推動歷史文物與現代生活的結合。
“居民和特區政府共同做好老屋子的保護工作對我們的片區很有益,對推動旅游發展也會起到積極作用。”盧石麟說。
在今年4月舉辦的歷史片區活化項目介紹會上,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特區政府正逐步打造澳門歷史片區作為澳門獨特的文旅目的地,實現以文化帶動關聯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讓不同行業共同受惠。
“我們會進一步完善澳門世遺建筑的保護機制。”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說,澳門正在致力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澳門歷史城區,無論是歷史愛好者、美食探索者,還是尋求靈感的文化工作者,都能收獲一份獨特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