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去九宮格分享郭子涵:把父親的遺志變成鄉村振興實景_中國網
數九時節,群山環抱中的臺北村卻無寒意。山上松柏仍綠,河水潺潺流過,街巷被打掃得干干凈凈。這座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的太行山村,早已不是過去“空心村”的衰敗模樣。
“現在村里有涼亭、有長廊、有綠化,前后有兩條硬化路通往外面。原來的小蓄水池不夠用了,還建了2個大蓄水池。一到夏天,就有游客來河邊戲水,到村里觀光。”60歲的臺北村村民郭其雷說,這些都是兩位郭書記帶來的變化。
郭其雷說的“兩位郭書記”,是先后在臺北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郭建平、郭子涵父女。2019年,年僅51歲的郭建平因為工作繁重、過度勞累,不幸倒在工作崗位上,留瑜伽教室下硬化出村路的遺愿和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
為完成父親遺志,從小在城市長大的郭子涵收起悲傷,毅然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組織決定將她派往父親曾經工作過的臺北村。
郭子涵在臺北村與村民共商村事。(受訪者供圖)
從零開始學習,談何容易?郭子涵把父親留下的工作日志翻了又翻。路要修成什么樣、經費如何使用,只用了很短個人空間時間,郭子涵就從“門外漢”變成“土專家”。
“周末晚上,郭書記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都是為了我們。九宮格”郭其雷說。
村民的淳樸和善良,也讓郭子涵感動。“我來就是要替父親完成遺愿。但從我第一天起,村里的大爺大娘就像對待自己的孫女一樣待我。買一兜糖,都會抓一把塞給我。他們越是這樣,我越覺得干不好就對不起父親,更對不起他們。”郭子涵說。
為增加村民收入,她繼續父親的規劃,幫村民擴種連翹,收入比種玉米高了好幾倍,村里還建成了連翹藥茶生產車間。為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她推動文化活動中心與日間照料中心重裝運行,九宮格改造了公廁、供水管網,增設了太陽能路燈,還完成了冬季取暖“煤改電”工程等。
2021年,臺北村小樹屋的扶貧工作結束,郭子涵又響應號召,投身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在陵川縣平城鎮秦家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崗位上,開始了新的工作。
秦家莊村原本是一個地下無資源、地面無企業的“空殼村”。脫貧攻堅時,村里引進了設施蔬菜種植項目,成為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的突破口,但產業結構還不夠完善。郭子涵到村后,堅持與村兩委班子遇事共小班教學商、問題共解、責任共擔。
郭子涵在秦家莊村主持會議。(受訪者供圖)
她從健全制度抓起。規范“四議兩公開”等制度,讓村級事務有章可循;制定工作報告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定期述職述廉制度,加強村干部自我約束;制定入戶走訪制度,推動為民辦實事常態化;制定書記帶班、兩委值班制度,確保村民有事找得見人、能辦成事……
“隨著各項制度的落實,村級黨組織戰斗力更強了,真正成了群眾的‘主心骨’。”秦家莊村會計吳波說,尤其是“1+4+6+15”紅色網格框架,統籌防返貧動態監測、惠農政策宣傳等重點工作,有效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
村級黨組織強起來,鄉村振興有了希望。通過申請上級資金,秦家莊開始創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打造彩虹親子樂園、農耕體驗園、高標準民宿研學接待中心、窯洞餐廳等項目,還建設了18座春秋大棚和冷鏈倉儲保鮮庫等設施。
51歲的秦家莊村村民逯平亮去年僅在村里的蔬菜大棚打工,就掙了1.2萬元,加上參加其他村級建設的零工收入,一年個人純收入達到三萬多元。
“郭書記在村里‘立得住瑜伽場地’,就是靠自己做得好。秦家莊村1000多口人,常在村里的,她全都認得。這么大個村,人人說她好,真不容易。”逯平亮說。
臨近春節,秦家莊村村民在親子樂園里掛起燈籠,準備迎接游客。大棚里,農民正忙著將成熟的瓜果摘下后送進村里的教學冷庫。所有人都在忙碌著,每一份努力都在為更美好的未來鋪路。(記者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