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富”——長三角一體化促進共同富裕的示范探索_去九宮格講座中國網

在推進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是黨中央賦予長三角的重要使命。

2021年5月,浙江開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之路,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2022年11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會同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兩區一縣政府,公布跨省域協同推進共同富裕實施方案。

這是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姚莊鎮橫港村景色(2024年3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舞蹈教室

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

在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的指引下,長三角一體化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逐步得到發揮——共同富裕的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提升,民生服務領域有了更多跨區域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的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良的環境質量……

面向未來,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將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攜手攻堅、共建共享,為全國跨省域推進共同富裕探路。

三個“協同”彰顯示范特色

地區人均生產總值15萬元,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口5.4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8以內……對照《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共同富裕實施方案》,不少領域的2025年目標已提前或即將實現。

“從示范區輻射整個長三角,我們努力在產業協同創新、區域城鄉融合、居民就業增收等領域,形成共同富裕的標志性成果。”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陳海濤說。

——推進產業協同創新,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江蘇常州,提供作為“心臟”的動力電池;浙江寧波,提供完成“身體”的一體化壓鑄機……

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4小時產業圈”是長三角推進產業協同創新的一個縮影。

《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總指數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長11.17%。

“長三角汽車產業協同發展,通過產業轉移,給承接地創造更充分就業,上海也得以騰出更多戰略空間培育壯大新動能。”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說。

2023年,長三角區域經濟總量突破30萬億元大關,三省一市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和協同性不斷增強,促進各類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經營主體活力競發。

——探索跨域協同發展,努力縮小區域、城鄉差距。

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內,80%的入駐企業來自江蘇南京;上海金山區與浙江平湖市的交界地區,番茄、草莓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在智能控溫大棚里旺盛生長。

一邊是先富省(瑜伽場地市)域積極帶動后富省(市)域的“組團式發展”,一邊是毗鄰交界區域創新合作模式的“抱團發展”。

公共交通一體化、基礎設施配置標準化、全域開展城鄉風貌整治提升……在推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雙輪驅動”下,長三角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

截至2023年,長三角41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5.6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協同推進強村富民,加強困難群體保障。

走進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沙埠鎮橫溪村的“共富工坊”,只見十幾位上了年紀的工人正嫻熟地制作節日禮品。“一天做300來個,能賺90元錢。這份家門口的工作讓我不用遭受日曬雨淋,還能補貼家用。”村民曹素貞說。

發展低碳綠色農業、生物科技農業、觀光農業、“互聯網+農業”……通過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長三角協同推進強村富民行動,助力困難群體增收。

2024年4月7日,在位于浙江省金華市金華山鹿田村的婺州舉巖茶基地,茶農在采摘舉巖茶鮮葉,發展特色茶產業是推動當地百姓共富的重要途徑之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增收”的同時還要“減支”。長三角致力于家教場地不斷縮小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之間的差距;通過比對篩選出14.4萬條在外就讀學生數據,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全部實現跨省市資助免審即享。

“一體化”成共富生活“推進劑”

聚焦民生期盼,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形成的相關經驗探索,在更廣闊的區域內有了更豐富的應用。

——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醫保異地結算,省心又省錢。”安徽省宣城市市民高偉說,自己需要長期在江蘇省腫瘤醫院治療,2023年住院花了16萬多元,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異地直接報銷就結算了近12萬元。

隨著長三角地區異地結算深入推進,群眾異地就醫“墊資”和報銷“跑腿”的難題正逐步得到解決。

“如何讓項目化學習真正有助于培養創新人才?”參加完在安徽舉行的長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研討會后,浙江省特級教師孫軍波感到受益匪淺。

孫軍波說,長三角已建立起多個教育一體化發展聯盟,滬蘇浙皖三省一市教育部門還聯合開啟了“長三角地區骨干教師交流研修和訪問學者計劃”,這些舉措都將有助于長三角優質教育資源的普惠共享。

——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聯合開發江南水鄉觀光、研學等文旅產品,聯合開展馬拉松、自行車等體育運動……依托山水相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長三角各地康養、民宿、文旅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2023年6月30日,旅客在上海至嘉興的Y701次“南湖·1921”紅色旅游列車旁拍照打卡。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很多游客不再滿足于吃好喝好,而是希望參與更加優質的文化活動,滿足精神需求。”上海市江南蓮湘民宿主人曹月芳說。

基于統一的數字化政務服務體系,長三角各地在旅游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著力提升游客的同城待遇。

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良渚遺址……退休后的施先生發現,自己的江蘇社保卡在長三角各處文博展館打卡暢通無阻。輻射長三角的“敬老通”應用,將醫、食、住、行、游等敬老惠老待遇都歸集到了一張卡上。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

春日暖陽下,太湖貢湖沙渚飲用水源地風景秀麗。江蘇省無錫市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副主任奚河說,沿湖地區協同治理,帶來的不只是一湖清水,還推動了沿湖地區的產業煥新,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2023年3月16日,在太湖畔的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義皋村,保潔員在清理河道。多年來的溇港整治使得太湖周邊河道水質明顯改善,也為鄉村旅游注入動力。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長三角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明確而迫切。

近年來,長三角致力于開展跨界水體聯保共治、固體廢物協同治理,探索推動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交易,為實現共同富裕厚植良好的綠色發展基礎。

將“一體化促共富”進行到底

在滬蘇浙交界處的太浦河上,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標志性跨域項目“方廳水院”正在抓緊建設中。項目建成后,各地居民可就近就地辦理業務,還可共享跨域優質的濱水公共空間。

按照以前的工作流程,跨域項目需要滬蘇浙三地各自申報、審批,建設單位要準備三套不一樣的材料、跑三個窗口、蓋三個章。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下,由執委會牽頭,該項目最終采用跨域一體化審批模式,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示范區掛牌以來,我們形成了136項務實有效的制度創新成果,其中42項已面向全國復制推廣。”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

讓長三角居民享受更多一體化發展成果,是制度創新的出發點時租場地和落腳點。

2023年6月2日,安徽的輔警(左二)和江蘇的民警(右二)在丹陽警務室政務服務窗口為人們辦理業務。安徽馬鞍山博望區丹陽鎮與江蘇南京江寧區丹陽社區相毗鄰,2023年年2月底,蘇皖“兩省一街”丹陽警務室政務服務窗口正式揭牌,在兩地交界區域實體化運行。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七都悅心公寓,是首批長三角異地養老機構之一。良好的環境、地緣人緣相親的氛圍,吸引了長三角各地70余位老人來此入住。

吳江區委書記李銘說:“異地福利性養老和異地半福利性養老九宮格,需要在養老金的轉移結算、養老人員信息互通、養老設施共建上有更多突破,我們舞蹈場地將攜手長三角兄弟省市,深耕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

制度創新離不開政策協同。

跨省公交聯運、職教院九宮格校統一招生錄取、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為共同富裕工作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長三角正努力通過協商、評估,制定更有效的一體化政策。

2023年6月24日,乘客在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花橋站進站乘車。當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正式投入運營,并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縫換乘,長三角核心城市間首次實現地鐵系統跨省互聯互通。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既要打破區域之間不合理的‘政策藩籬’,又要充分尊重各地的客觀發展情況與資源分布差異。”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負責人說,錨定增進民生福祉,繪就共同富裕美好圖景,長三角三省一市將立足長遠、久久為功。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