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背簍菜農進城賣菜(讓老蒼生過查包養網上更好的日子)_中國網

老羅佳耦在農貿市場賣菜。

本報記者 沈靖然攝

一個背簍裝滿菜,有多沉?

老羅說,裝滿花菜約30斤,若是西葫蘆這些個壓秤的,得有70多斤。

一條扁擔,三個背簍,是老羅佳耦每次進城賣菜的所有的行頭。

老羅全名羅光亮,本年63歲。他和老伴錢芳是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葛口村的菜農。每當自家地里蔬果成熟,凌晨5時許,他倆就會把三個背簍裝滿,到重慶軌道路況4號線石船站,趕第一班輕軌進城賣菜。

老羅不吝力,一條扁擔扛肩頭,兩端擔起倆背簍;錢芳心思細,背起年夜背簍,同時擔任秤、包裝袋等物件。

石船鎮間隔重慶主城區約40公里。天天凌晨和老羅佳耦一樣搭乘搭座軌道路況4號線進城賣菜的,還有石船鎮四周的菜農。本地人親熱地將這條線路稱為“背簍專線”。不久前有人提出,攜帶菜筐背簍搭車,又在遲早岑嶺時段,會不會影響其他乘客?重慶軌道路況方面回應,只需行動包養和物品合規,就不會干預,激發網友愛評。

老羅家的蔬果又成熟了一茬。比來,記者追隨老羅佳耦,從田間地頭動身,坐輕軌進城趕場賣菜。在地步里、輕軌上、市場中,處處有人幫扶背簍菜農,讓他們感觸感染到山城的包涵與暖和。

種菜——

“老把式”也愛農技培訓

一場降雨在葛口村不期而至。老羅底本的收菜打算只得臨時棄捐。他索性搬來木墩子,和記者在田邊的生孩子板房里嘮起身常。

和這里年夜大都菜農一樣,為了節儉時光,農忙時節老羅上午下地,午時就在板房里吃飯歇息,下戰書接著干活,從白忙到黑。

板房灶臺旁擺放著午時切剩下的花菜。“自家菜自家也吃。拿出往賣的,都是最鮮嫩的。”老羅說,本身務農年夜半輩子,這是他一向遵守的原則。

一旁的葛口村黨總支書記胡平說,這些年石船蔬菜的名頭在重慶越叫越響,離不開菜農對品德的高請求。加上區里農業鄉村委專家按期下鄉展開農技培訓,也讓老羅如許的種菜“老把式”不竭進修提高,增收致富。

“以前種菜都是憑經歷、靠直覺,抗風險才能差。隨著專家聽課,才學到‘墑情’‘苗情’這些專門研究詞匯,從種類選擇到水肥治理,都加倍迷信。”老羅家總共承包了10多畝地,種了10多個種類的作物,重要種玉米。前年區里專家上去搞培訓,依據地形和泥土墑情給他家的地步劃分了區域,多個玉米種類同時試種,找出了最合適的種類。

“幾番試種后,我家選種了美玉系列糯玉米,吃一口你就忘不了。”老羅神情飛揚,“城里居平易近認這一口糯噴鼻!年夜豐產的時辰,拉百八十斤進城,一小時內所有的搶光;第二天加到800斤,一上午也所有的售空。”

眼看老羅這些種菜年夜戶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村平易近閑不住,一頭扎進地里。“近年來,葛口村還對全村撂荒的150余畝耕地實行復耕復種,采用地膜雙層籠罩栽培和復合蒔植等新技巧,蔬果品德明顯晉陞。現在,這些地盤已釀成了日產近3000斤蔬菜、年支出幾十萬元的致富田。”胡平說。

城區居平易近花費力強,高品德的農產物不愁銷路。但曩昔因路況未便,同鄉們要么等菜估客上門收買,要么只能在鎮內包養網賣菜。

輕軌和城市疾速路修通前,出石船進主城,要走319國道。山路彎彎,坡坎波折,本地人又稱之為“十二拐公路”。早些年,老羅也進城賣過菜,可菜還沒賣出往就得先花上13塊錢的小客車資。朝晨出門,等經由過程“十二拐公路”,已鄰近午時,半天包養網時光賣不了幾多就得往回趕,總感到不劃算。

2022年,重慶軌道路況4號線修通,這才讓石船鎮的菜農進城賣菜有了更廉價、方便的路況方法。在重慶,趕場不分城市村落,就算在市中間也能找到處所。陽歷每月逢3、6、9日趕龍興場,逢1、4、7日趕魚嘴場,逢2、5、8日趕復盛場,渝北區不雅音橋區域商貿繁榮,何處的市場攤位天天都有……靈通方便的城市軌道路況讓菜農有了更機動的賣菜時光表。

“嘿,趁雨小,快收菜!今天趕龍興場。”下戰書4點,雨勢漸弱,老羅佳耦趕忙往地里收菜,和記者約好第二天一路往龍興鎮趕場。

搭車——

“背簍專線”細致周密

一夜年夜雨,凌晨5點,記者離開老羅家的板房。

窗外一片黝黑,室內嚴重繁忙。前一天收的花菜和西葫蘆堆放在幾個背簍里保留。老羅佳耦正要將蔬菜轉移到別的三個背簍里。

老羅有七八個背簍,有些是背到田里收菜使,有三個則是坐輕軌公用。“帶往田里的背簍會沾上泥巴,怕背往坐輕軌弄臟車廂,我城市留下干凈背簍專門坐車用。”老羅樸素,憨笑著說出了此中的原由。

佳耦倆一人遞菜,一人擺放。錢芳專門預備了年夜塑料袋,罩在背簍里面,如許蔬菜沾著的新穎露珠也不怕滴落到地上。“都是為了車廂整潔,不克不及給他人添費事嘛。”錢芳說。

5點40分,整理終了。將三簍蔬菜裝上自家的三輪摩托,老羅佳耦前去石船站等待第一班進城的輕軌。

雨亨衢滑,到石船站日常平凡十來分鐘的旅程,走了約20分鐘。從村里到輕軌站間隔很近,石船四周的菜農有黃嶺站和石船站可選。為便利輕軌站周邊及沿線菜農出行,9106路公交線于近日守舊,接駁“背簍專線”。四周村平易近可坐公交流乘輕軌前去郊區,買通了同鄉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6點鐘,老羅佳耦達到石船站,間隔開包養網站還有5分鐘。輕軌站的人行扶梯和無妨礙電梯早已開端運轉。進站口排起了長隊,這里等車的菜農年夜多65歲以上,可以不花錢搭車。

“第一班輕軌是包養網6點32分發車,6點15離開站。為了讓菜農們進站時光更富餘,我們延遲10分鐘開站,在那之前也會早早把扶梯和直梯翻開。”石船站值班站長蘇奎說。

6點15分,準時開站。安檢的法式必不成少,但從菜農們取下背簍過安檢,到從頭背上過閘機,都有任務職員輔助。個體人帶的菜量年夜,還有專門的年夜件通道供其通行。老羅一根扁擔挑著兩簍蔬菜,走得稍慢些。錢芳走在後面駕輕就熟,給他按了無妨礙直梯,等老羅到了才一路到站臺候車。

6點32分,第一班輕軌準時到站。怕有些白叟聽不懂通俗話,站臺還加上了方言播報。車廂內簡直濟濟一堂,菜農們放下的背簍,整潔地擺放在地上,空氣中儘是蔬果幽香。為了避免背簍“亂跑”,部門車廂在近門地位還專門加設了固定掛鉤。

錢芳碰到了村里的老姐妹包紹懷,兩位白叟坐到一路扳談起來。包紹懷要帶進城的是兩筐蒜薹。“挑最好的進城賣,你瞧,掐一下就斷。”包紹懷一邊講,一邊用手指掐斷一截蒜薹,證實著自家蔬菜的鮮嫩。

“我們日常平凡都管錢芳叫‘錢包’,有生意腦筋。自打兩年前輕軌通車,他們家敏捷擴展了生孩子範圍,把一簍一簍的菜背到城里賣。”包紹懷說,“老羅管生孩子,‘錢包’管運營,他們家光賣菜一年就有十幾萬元的支出咧!”

“哎喲,又不是只要我們家。聽村干部說,自打2022年上半年青軌通車后,同鄉們都紛紜坐車進城賣菜,下半年全村的支出就比上半年漲了300多萬元。現在村里的蒔植面積從通車前的800多畝,擴展到2100多畝。”錢芳說。

賣菜——

農貿市場辦事貼心

原打算坐4站輕軌到龍興站下車,想起還在飄著的雨,錢芳姑且改了主張,和老羅磋商著提早一站在高石塔站下車,往龍興鎮和合家園農貿市場擺攤賣菜。

“下雨天在裡面趕集買菜的人會少一些,和合家園農貿市場在室內,我們也常往。何處接近龍興鎮的年夜型安頓房小區,四周住了好幾萬居平易近。”錢芳頭腦轉得快,敏捷做了決議。

到站后,老兩口一共付出了6元票錢。步行十來分鐘,他們離開農貿市場,很快在一樓自產自銷區覓得一處攤位,就在進門口地位。此時剛過7點。“普通八九點才上人買菜。趕第一班輕軌,為的就是選一個好地位。”老羅說。

和合家園農貿市場的自產自銷區有300多平方米,均設在一樓進門人流密集的地位,最多可以擺上200多個攤位。這四周除了安頓房小區,還有人才公寓,人氣相當旺。在這擺攤,一次只需求象征性地交1元攤位費,就能分派到一米多長、半米多寬,約3塊地磚面積的區域,可以從早擺到晚。

接近攤位細看,乳黃色年夜理石空中上,接近墻體約一米處展有深白色細條狀瓷磚。這些瓷磚圍成一片“回”字形固定區域,供自產自銷的菜農當場擺攤,干凈整潔,井井有理。

“市場在計劃design之初,便斟酌到菜農的需求,依據地磚色彩分歧,規定了擺攤的區域。如許不只機動靈活,還能讓同鄉們清楚明了地了解貨物應當擺在哪個地位,領導他們自覺保護市場次序。”市場治理職員鄧仕玉說。

為了盡能夠讓自產自銷區的菜農有溫馨的擺攤周遭的狀況,市場還花1000多元錢找人把底本過道上的空調外機搬走,騰出地位的同時,也讓菜農在炎天不會覺得那么酷熱。

“只需是來這里賣菜的老鄉,我們城市想方想法給他們找到地位。”鄧仕玉說,市場還為每一名菜農預備了泡沫板和編織袋,“展在地上,可以放更多菜。”

老羅說,前段時光“背簍專線”被追蹤關心后,不少市場開設了擺攤專區,約請石船菜農往賣菜,“不收取攤位費,或許只是象征性免費,並且都能坐輕軌達到。”

從7點開端,陸續有四周的居平易近幫襯老羅的攤位,佳耦倆忙到水都來不及喝。新穎的農家菜不愁賣,僅僅兩個小時,當天帶來的30斤花菜和120斤西葫蘆發賣一空,老兩口合計進賬150多元。

背簍空空,氣象也放了晴。佳耦倆一身輕松,整理好背簍坐輕軌回石船,預備接著忙地里的農活兒。“生意好,心境就好!”老羅笑道。

上午9點多,與老羅佳耦在石船站離別后,記者趕上了從郊區到石船鎮買菜的張世華、江碧佳耦。老兩口本年七十出頭,家住兩江新區人和街道,一年夜早坐了20多站輕軌趕到石船鎮。“我們倆閑不住,現在坐輕軌也便利,想來轉轉看能不克不及買點新穎蔬菜歸去。”江碧說,“不少身邊的鄰人,都坐著輕軌到村鎮里的集市,一個個場趕曩昔咧!”

一條“背簍專線”,聯通城市和村落,把兩端老蒼生的美妙生涯,牢牢連在了一路。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