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豐碩_中國去九宮格會議網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道】

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小樹屋來第一次開展、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重大的國力國情調查。自2020年5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來,全國500多萬名專業人員參與,完成了這次普查的各項目標任務。

5月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和其他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有關情況。

創造多個第一次

本次普查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災6大類23種災害風險和綜合風險的評估區劃,形成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評估區劃成果。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創造了多個第一次。”談及普查的重點成果,鄭國光說,在調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國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間位置和物理屬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數據成果,全國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數字身份證”;第一次開展了對全國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補了全國林下植被可燃物載量空間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信息和災害屬性;第一次完成了對全國縣、鄉、村公路、橋梁、涵洞等的普查,采集了全國公路設施的抗震、防洪等設防信息,形成了全國國省干線公路承災體風險數據庫、全國水路承災體風險數據集等。

在評估與區劃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確了全國高災損區、高隱患區、高風險區和低減災能力區“三高一低”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區域;第一次識別了占全國陸地面積2.3%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高風險區,將全國劃分成為6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大共享空間區、30個綜合風險區和90個風險防治亞區,揭示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東高西低”的宏觀格局和導致高風險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劃出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管理的短板弱項區域等。時租會議

國務院普查辦會同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中國地震局等部門共同組織編制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介紹了3年多來普查工作情況,以及綜合性成果、行業成果等情況。

鄭國光介紹,《公報》以發布普查成果為主,同時注重地圖成果,增強普查成果的可讀性。此外,本次普查涉及自然災害危險性、脆弱性、暴露度、風險、區劃等多個要素,成果專業性強,公報編制突出科普性,增加了必要的術語解釋、評估方法說明、成果意義等內容。

普查成果應用多個領域

在此次普查中,中國氣象局完成了1978—2020年全國范圍內10種氣象災害過程的致災數據收集分析;研制了20余萬份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產品,形成了由5000多個全國性重大氣象災害歷史事件組成的數據庫。

“我們在防災減災和氣象服務中對這些普查成果開展了融合應用,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氣象保障能力。”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司長梁豐介紹,氣象部門將氣象災害普查數據和結論應用于重大工程選址和可行性論證,以及地方區劃編制,降低氣象災害風險的影響;推動修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調整應急響應啟動標準,提高應急聯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林草行業調查了11.2萬個林草可燃物樣地,構建了15萬個可燃物遙感解譯標志,編制全國森林可燃物載量等級、單位面積載量等級、不同森林類型可燃物單位面積載量的等級區劃分布;摸排了野外火源風險點、減災能力底數;初步形成了森林火災風險評估區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長樊華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進普查成果常態化應用,結合氣象預報和可燃物火險監測數據,探索建立多尺度森林火險等級的預報模型,提高森林火險的預測精準性和實效性。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負責人尚全民介紹,在水旱災害風險普查方面,摸清了水旱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完成9.7萬余座水庫、7.8萬余座水閘、31.5萬公里5級以上堤防以及98處國家蓄滯洪區的基本情況及隱患調查,完成全國干旱災害致災情況調查;首次完成了全國水旱災害風險等級劃分;完成水旱災害風險普查成果數據庫及管理系統建設,9大類14項成果數據全部入庫,實現了成果數據的查詢展示、數據管理、共享服務等功能。在成果應用方面,家教場地水利部持續推動普查成果在水旱災害防御、防洪規劃修編、水利工程建設、河湖管理等方面的應用。

應急管理部綜合減災和改革協調司司長呂紅頻表示,目前,普查成果應用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有效服務風險源頭防控,有效服務災害精準防治,家教有效服私密空間務應急能力提升。例如,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實施,把普查形成的綜合風險評估圖、區劃圖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劃定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提供依據,引導人口和產業布局等向更安全的區域集中。

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基本建成

“建設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是這次普查的重要任務。”呂紅頻表示,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這項任務基本完成。整個數據庫由1個國家級綜合庫、10個國家級行業庫和31個省級數據庫構成,基本做到了“技術標準統一、分類分級管理、縱向橫向聯通、共建共享共用”。

國家基礎數據庫數據資源豐富,包括23種致災因子數據、27種承災體數據,以及災害風險評估、風險區劃、防治區劃成果數據等。一些地方和行業還結合工作實際,擴充了包括實況氣象信息、水文信息、地震信息等在內的常態化業務數據。國家級綜合庫已經存儲了超過17億條各類風險數據。

呂紅頻介紹,數據庫以“服務業務”為導向,通過建設標準化服務能力,便捷連通有關業務系統,提供數據成果服務。比如,一旦發生重大地震,可以立即調取震區相關數據,包括人口密度、房屋建筑結構、水庫、化工廠、礦山、醫院、應急避難場所,以及當地和周邊的救援力量、救災物資儲備、交通設施等,快速形成報告,支持搶險救援決策。

呂紅頻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做好國家基礎數據庫日常運行管理工作,一方面根據情況變化,開展常態化數據更新;另一方面強化共享九宮格應用,做好共享服務保障工作。同時,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做好數據挖掘,形成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服務產品,努力發揮普查成果的最大效益。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